151amjs澳金沙门(中国)有限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151amjs澳金沙门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

淮盐的答案:社会责任 ╋ 财税贡献

发布时间:2021-03-10 阅读量:

 ——市境淮盐上世纪后半叶发展历程简述

□  胡可明

  盐,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是化工之母。淮盐以其悠久的历史、丰硕的产量、公认的粒大色白质高而闻名遐迩;以其对历代封建王朝巨额的盐税缴纳,位列全国各盐区之首达千年。问世于两千五百年前的连云港市境的淮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得到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帮助支持,焕发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成长壮大。作为一个取之于大海、依赖阳光和自然风、仅需不太多土地的低消耗产业,在其存在、成长过程中,履行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国家和地方贡献了巨额的财税。

  大踏步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48117日,连云港市境和淮北盐场全部解放,淮北盐场领导机关中共淮北盐特委和淮北盐特区从陈家港进驻连云港孙家山,接收了旧盐务机构,接管了整个淮北盐场及其盐滩2095份。遵照苏皖边区人民政府令,将现灌西盐场境内的原济南场大德、大阜、大有晋、公济等制盐股份有限公司和现台北盐场境内的原大浦盐田等共840份日伪、官僚盐滩及其生产工具和存盐收归国有;对垣商(场商)自愿放弃经营的746份盐滩,以每份最高价1.5万斤玉米、最低价3千斤玉米予以赎买;对外逃垣商的37份盐滩,先行代管经营,返还部分生产利润以作补偿;对垣商不愿且无力自营但又不愿出卖的1145份盐滩,由盐特区组织租营,向业主交纳租金。不久即全部赎买归为国有。

  1950310日,第一届淮北盐特区工人代表大会在新浦召开,建立了盐场各级工会组织,彻底废除了作为垣商管理生产、压迫盘剥盐工工具的“掌管制”,把广大盐工从长期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伴随着人民政权的稳固和淮盐国有化的需要,市境盐场从1951年起,进行工资制度改革,以国家用工置换灶户传承的“滩窝制”,取消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包工形式,实行按滩按岗定员、计时加计件的工资模式,同时划分工资级别。

  这种通过赎买、用工置换等方式化私为公、盐斤由国家收购、工资由国家发给、同时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新机制,彻底改变了盐场的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化走上了公有制的道路。

  大规模地展开基础建设。几千年历史的市境淮盐产区,建国后盐工成为了盐场的主人,产盐为了国家,新型的生产关系得以建立,激动了广大盐工的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生产力要素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一五”期间,淮北盐区兴建盐场海堤及其配套工程,青口、台北、台南、徐圩、灌西5个国有盐场共建海堤105.48千米。1970年又出资140万元用于5场所临海堤的复修。盐场海堤不仅保障了盐业生产,也把周围广大农村乡镇村庄和大片农田置于保护圈内。盐场的这种付出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与此同时,盐业生产纳取海水的电动扬水站、排淡涵闸等都得以兴建。采取盐工自办与企业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完成了40多条引潮河、500多份洼地、300多条大圩、60万立方米储蓄海水水库等工程,以及盐场场际、场内道路和场内运盐河道等交通运输工程都开工、完成。两千多份旧式“八卦滩”亦于1976年前全部改造成为结构布局合理的“对口滩”,提高了生产能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两次投资共1.51亿元,对盐滩再次深化改造,基本达到年增产百万吨产能目标。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淮南盐区渐失产盐必需条件,六十年代初退出产盐序列。至此,几千年历史的淮南、淮北“两淮盐区”,历史性地由连云港市境为主的淮北盐区以“一淮”而独当,也确实保证了历史沿袭的淮盐全国最大销区的食盐供给,有两亿多人的菜肴中吃的是淮北盐。在起自1953年的国家储备食盐计划中,市境淮盐储备量一路领先。

  大手笔地完善经济体系。1958年,淮北盐场创办了盐业机械厂,为市境淮盐生产走机械化道路创造了条件。在保证盐业生产机械正常生产供应的基础上,该厂从1981年起步入皮革机械研发制造,先后开发制造熨皮机、打光机、喷涂机等诸多品种的新产品,有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19601975年先后在台北、台南、徐圩、灌西建成了4座盐业化工厂,以产盐排放的废液为原料,生产氯化钾、溴素、氯化镁等海盐化工产品。其后,这些化工厂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产品品种增加到二十个,有的工艺技术和产品获得省优部优,有的产品产量走在全国同业前头。

  1974年,盐业电厂在东陬山脚下建成,年发电量3千万度,供应市境盐场生产和盐工家庭生活用电。八十年代又投资1200余万元进行二轮扩建,装机总容量增达1.2万千瓦,年发电量上升到8600万度,并实现与国家电网并网。

  探索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盐滩养殖对虾技术趋于成熟,遂在市境5个盐场普遍推开,并形成了亲虾育苗——铒料生产——规模养殖——加工冷藏——内销与出口相对完备的系统。加工生产的冷冻虾被国家外贸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海牌”、“AAA牌”冷冻虾仁及无头虾畅销日本、香港、东欧、西欧等地,增加了企业效益,为地方创汇1150万美元。上世纪末期,面对盐业经济不景,立足自我、解困脱贫,不向国家伸手要钱。市境5个省属国有盐场实行盐养并举,将凡可筑塘养殖的面积都利用起来养殖虾、贝、鱼。又将成熟盐田成片改造成养殖池塘,形成更大规模养殖格局。灌西盐场完全脱离传统产盐模式,大部分盐滩改造成养殖池塘,而在较小区域建成高效集中式产盐区;青口盐场则全部转换成海水养殖和农业生产。

  上世纪80年代,市境盐业开始对海盐进行深加工。 “猴王牌精盐”获省部优秀新产品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牌。加碘精盐满足了销区人民食用需求,为江苏消除碘缺乏病工作列全国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颗粒盐、雪花盐、泡菜盐、低钠盐、加硒盐、多味调味盐等多种派生盐,都被不断开发应市,均很受用户欢迎。出口到韩国的泡菜盐很受韩国人喜爱。

  建于1933年的猴嘴盐坨和始于1935年外运市境淮盐的猴嘴盐业铁路专用线,其储盐、运盐功能解放后大释放,台北、台南、徐圩3场淮盐均由此外运外销。建国后共外运外销淮盐两千多万吨。

  大范围地履行社会职能。建国初期的淮北盐特区,管理范围包括淮盐生产和运销、盐场境内的集镇、公安、司法、民政、教育、商业等,直到1953年元旦江苏建省,当年2月才撤销其社会管理职能,市境淮盐产区的社会事业由淮北盐务管理局及其下属各盐场承接。各盐场自办小学、中学和职工夜校起步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三级普教网络。大批原目不识丁的盐工也通过夜校学习而脱盲。1960年创办的连云港制盐工业学校,一直为市境盐场乃至全国盐业企业培养盐业专门人才。建立于1946年的淮北盐场医务所到建国后成为当时新海连市区第一家公办医院,后定名为淮北盐场医院,为企业内外病患提供医疗服务。各盐场长期设立的经济保卫部门到1984年经省政府同意成立为连云港市公安局盐场分局,为盐场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盐场人民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市境5个国有盐场分布在市区和干于、灌云两县,盐场向外通道及场内道路向由盐场自身负责建设和养护。盐场电网、通讯设施、卫生防疫、淮盐集运河道、有线广播及后来的电视差转台、职工吃水工程等,均由盐场自己出资开办和维修保养。前身创刊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全国盐业系统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江苏盐业报》,是市境盐区最主要的舆论阵地之一,在各个时期都发挥了连云港市主流媒体最重要而得力的辅助作用。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市境盐业自办的教育、卫生、公安等社会事业都脱离于企业而并入地方相应部门,壮大了地方这些方面的力量。特别是《江苏盐业报》合并到市报业集团,解决了《苍梧晚报》的刊号问题,也让港城多了一份休闲报纸,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

  大额度地贡献于国家和社会。市境淮盐产区作为国有企业,为国家创造财富,同时增益地方政府财政,是其主要任务。1951年超额完成了捐献“淮北盐场号”战机20.9亿元(旧人民币)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国家抗美援朝正义战争。1955年当年为国家积累150万两黄金,支援了国家建设。195810月,出资50万元参与兴建大村水库,让猴嘴地区居民吃用上“放心水”。1949——2010年,市境5个国有盐场共产海盐46764952.45吨,满足了国家工业发展和销区人民食用盐需求。1980年,在以市委副书记市府副市长为组长的“淮盐出口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挥、有关盐场通力协作下,市境淮盐通过连云港港口向朝鲜、日本出口2.2万吨,为地方创造了一定的外汇收入,企业也增加了利润。建国后三十年中,盐税收入是连云港市第一大税种,“五五”时期盐税收入占市财政收入62.4%,其中1976年达84.9%。直到1982年市工商税总收入才超过盐税,但盐税收入仍占据市财政收入重要位置。到1990年,市境盐税收入还占到市财收的12.8%1949——1990年,市境共收盐税26.08亿元,共获纯利2.4亿元。1990年后,按国家税务政策规定,在增收盐品增值税同时,增收售盐数量每吨10——60元盐资源税,其后每年市财政仍有盐资源税500——2000万元不等的收入,1992年还达到3千多万元。

  进入本世纪,按照连云港市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战略思路和总体布局,市境国有盐场认真落实市委市府关于退出产盐、让出盐田、重新谋划、再辟生路的要求,参与组建成市工业投资集团,传统的淮盐生产已不复存在,原来的体制模式也成历史。但是,市境淮盐产区也留下了大量有形及无形资产,其价值有的可用金钱衡量,有的是数字无法计算的。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是市境淮盐产区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返回列表
上一篇:
听海的声音
下一篇:
为梦想而奋斗
Baidu
sogou